我校全国电赛校赛举行颁奖仪式及竞赛研讨活动
日期:2021-05-23 17:45 点击量:
(通讯员:孙启)5月15日下午,我校在国家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E楼2区405会议室举行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校赛颁奖仪式。本次活动共有140余名同学参加,出席颁奖仪式的领导有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苏涛、教务处副处长张宇鹏、实践科科长宣旸、国家级电工电子示范中心主任周佳社、全国电赛校聘教练组组长王新怀以及全体校聘教练组成员。
颁奖仪式由周佳社教授主持。校聘教练组组长王新怀教授首先介绍了全国电赛校赛培训、参赛以及获奖情况,随即进行了现场颁奖。此次校赛共有189名同学参赛,共135人获奖,其中特等奖13项、一等奖25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59项。教务处领导和校聘教练组分别为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品。其中特等奖奖品为TI(德州仪器)大学计划部赞助的“模拟与混合信号综合实验平台”一份。
教务处处长苏涛教授与周佳社主任为A题特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务处处长苏涛教授与周佳社主任为B题特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务处副处长张宇鹏与校聘教练副组长易运晖为一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务处副处长张宇鹏与校聘教练副组长付少峰为一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务处副处长张宇鹏与校聘教练副组长秦红波为一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教务处实践科科长宣旸与校聘教练组教练为二等奖获奖同学颁奖
校聘教练组组长王新怀教授汇报校赛及获奖情况
颁奖仪式现场
颁奖仪式最后,由教务处处长苏涛教授总结讲话。他首先向所有获奖同学表示了祝贺,对校聘教练组的悉心工作表示衷心感谢,对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各院系的组织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我校一向坚持“电赛”竞赛的基本理念,大力支持同学们的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通过比赛,我校同学的科技创新意识、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同时指出要发扬西电专业特色,将电子信息的金字招牌做大做强,并勉励同学们再接再厉,努力备战省工科校际联赛和全国电赛省赛国赛,取得更好的成绩。
教务处处长苏涛讲话
据悉,本次全国电赛西电校赛在4月30日20:00至5月5日上午8:00举行,共有189名同学参加,其中18级65人、19级104人、20级23人。电子设计竞赛基地特别邀请了专家为本次校赛设计了A题硬件题和B题软件题两道题目,其中120人选择A题、69人选择B题。两道题目硬、软两项各有侧重,既考察了同学们电子技术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又考察了同学们逻辑归纳设计能力,同时为大家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机会,为拓展思维、增强技能提供了平台。
5月5日上午八点,校聘教练组教练及助理教练对设计作品和报告进行了现场评审,共评选出特等奖A题7人、B题5人;一等奖A题16人、B题9人;二等奖A题24人、B题14人;三等奖A题40人;B题19人。
周佳社老师(左二)、王新怀老师(左三)与助理教练在进行测评
硬件设计类-程子昂作品
软件设计类-康凯旋作品界面
比赛中,参赛选手认真审题,认真负责,完成了总体方案设计、软硬件系统设计,作品制作和调试测试,与往年相比,今年参赛作品总体完成水平较高。本次比赛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关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学习生活和校园文化,同时为2021年度电赛陕西省校际联赛打下了良好的开端。
准备期间(EII-501实验室)
比赛前期,校聘教练组织学生参加了培训及实操练习。
王新怀老师(右一)、郭万有老师(左一)进行培训
颁奖仪式后,开展了电子设计竞赛研讨活动。特邀请了特等奖获得者尹文贝同学和康凯旋同学分别就竞赛完成的作品向大家做了分享。
尹文贝同学此次竞赛选择A题,他先采用与非门多谐振荡器生成300kHz方波,再通过计数器和触发器分别分频为10kHz,30kHz和50kHz的方波,之后通过低通滤波得到相应频率的正弦波,使用全通滤波器移相,使正弦波相位一致。最后的三路正弦波其中一路正弦波通过加法器按1:1/3:1/5:1比例合成方波;另一路30kHz正弦波经反相器后通过加法器,并按1:1/9:1/25:1合成三角波;最后一路正弦波通过前端电路输入到单片机内测频率和幅值。
尹文贝同学向大家做作品分享
康凯旋同学介绍了他的频率与波形的测量技术路线,分享了在信号的频率采样方案、根据频率改变采样率来获得整周期信号值的方案、以及波形的显示方法进行改进与优化的心得体会。
康凯旋同学向大家做作品分享
两位同学还就自己日常学习中的弯路与教训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同学们感触颇多受益匪浅。
校赛分享会同学们们认真倾听
与此同时,在EII422会议室,教务处苏涛处长、张宇鹏副处长与全国电赛校聘教练组成员召开了2021年度电子设计竞赛研讨会。会上,讨论了电子设计竞赛培训计划,围绕学科竞赛的激励政策、学生积极性的鼓励、教练积极性的调动等竞赛及实践教学方面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讨论,最后苏涛处长做了总结讲话,勉励校聘教练组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历来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竞赛组织体系、培养学生工程素质与创新能力、扩大学生受益面并形成长效机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文化、前沿科技,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和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